早晚高峰時段打車難,咱們市民都深有體會,不過最近網(wǎng)上流行著多款號稱“打車神器”的打車軟件,它們真有那么神嗎?民生記者進行了一番體驗。
打車難,難于上青天,每到早晚交通高峰,看著載有乘客的出租車,盼著亮亮的紅色空車牌出現(xiàn)在自己的視線中,那種焦急的心情恐怕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切體驗。瞅準了這一心理,不少商家紛紛推出了“打車軟件”,利用GPS信號來幫助市民們找空車。為了試驗這種軟件好不好用,記者趁著這幾天下雨打車更加不容易,親自體驗了一回。
現(xiàn)在是下午的18點06分,這個時間段往往是交通高峰時段,而且現(xiàn)在還下著雨,恐怕這打車就更難了,那么現(xiàn)在我就用手機上剛下載的打車軟件,來試試到底能不能打上車呢?手機屏上顯示的這些綠色的車輛,就是裝有打車軟件的出租車。
其實,市面上的打車軟件操作方式基本相同,就是等車人通過文字或者語音將當前位置和要到達的目的地,發(fā)送給同樣裝有此軟件的出租車司機,司機看到等車人的信息后,就會選擇接單。記者將打車信息填寫完畢,并發(fā)送出去,可是結(jié)果卻并不理想。
晚高峰打車的人多,打車軟件肯定不會百分之百成功。我們的記者并不灰心,換了一個地點重新測試。記者注意到,這些打車軟件還有一個加價功能,可以給司機增加每五元一檔的打車費,以增加司機接單的積極性。
這一招果真有效,在記者發(fā)送信息2分鐘之后,有一名司機聯(lián)系了記者,不過隨后,他又給記者發(fā)來了一條信息。
看來這打車軟件并不是十分靠譜,高峰時段想打車卻幾乎用不上,那么為什么一些司機朋友還是會熱衷于打車軟件呢?
通過兩次實驗,記者感覺這種打車軟件并不十分靠譜,高峰時段基本不會有司機回應打車人的信息。隨后,在第二天的下午4點左右,記者在平安大街省委黨校宿舍附近,再次實驗了一把。
雖然成功約上了車,不過記者等到這名柴師傅過來時,卻已經(jīng)是10分鐘以后了。在這期間,有三輛空車從記者身邊駛過。
柴師傅告訴記者,與傳統(tǒng)的電話調(diào)度系統(tǒng)相比,這款軟件的優(yōu)勢是“吃了上頓還有下頓”,因為電話調(diào)度系統(tǒng)只有在司機空載時才會通知哪里有人候車,但這款軟件卻能讓司機在載著客人時,就能知道附近什么地方有乘客要打車。
除此之外,吸引司機師傅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,那就是軟件的加價功能。從司機口中記者了解到,目前使用這款軟件的乘客多為中青年,大多數(shù)人都愿意用小費來減少等待時間。
記者了解到,這些打車軟件大多剛剛面世,對司機和乘客來說還屬于新鮮事物,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乘客的打車問題,甚至可以提供預約服務,但是就跟記者之前體驗的一樣,這些軟件在高峰時段基本派不上任何用場。
除此之外,這些軟件的加價功能還可能造成這樣一個局面:不少司機為了獲得加價,會在高峰時段挑客,從而造成對其它人的不公平。
同時,律師認為,打車軟件的加價功能,還涉嫌變相增加運費,如果這種行為達到一定規(guī)模,相關部門應該不會置之不理。